
更新时间:2025-08-26
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、国家美育事业进步及地方文化繁荣,充分践行“艺术服务人民”宗旨,助力兰考美育事业及民族器乐产业发展,8月16至18日,中国音乐学院第二届美育(音乐)成果展演全国总展演“焦桐杯”古筝专场系列活动在焦裕禄精神发源地——河南兰考成功举办。
本次古筝专场系列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、兰考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中国音乐学院美育中心、中国音乐学院培训中心、兰考县民族乐器发展服务中心、兰考民族乐器协会共同承办。
8月16日晚,“焦桐杯”专场音乐会暨开幕仪式在兰考体育场举行。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,开封市委常委、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出席活动并致辞,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,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周保全,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何新等出席活动。
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在开幕致辞中指出,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,是我国第一所以民族音乐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。六十余年来,中国音乐学院始终坚守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、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”的办学初心,秉持“民族性”“人民性”的红色办学底色,为传承发展中国音乐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他讲到,今年我们选择在兰考这片精神沃土举办展演,既是中国音乐学院与兰考县委、县政府深化战略合作的全新一步,更是推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。兰考,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。我们期待,此行能在这片承载着为民情怀与奋斗史诗的热土上,让焦裕禄精神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参与展演青少年的心灵沃土,滋养其成长。
本次活动精心设计、内容丰富,既有古筝艺术的群体展演交流、公益专家课的观摩学习,让展演与课堂并行,深化美育实践;又组织参访焦裕禄干部学院、沉浸式聆听民族器乐交响音乐会、探访中国民族乐器之乡,追寻楷模足迹,感受文化根脉,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时代价值。通过系列活动让每一位参与者,在发现美、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艺术旅程中,从焦裕禄精神这一宝贵财富中汲取力量,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,自觉担当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。
期望此次活动能成为一束火种,点燃全社会对美育事业的热情与支持,汇聚各方力量,共同推动我国美育事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实现更高质量、更高水平的发展!
开封市委常委、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指出,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,传承美育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。中国音乐学院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最高殿堂,六十余年来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大量人才,建树卓越。此次其美育成果走进兰考意义重大,让大家能在黄河岸边、焦桐树下聆听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之声。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,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,如今已成为“会呼吸的木材”。经鉴定,兰考泡桐是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,全国90%的民族乐器音板产自这里。兰考凭借泡桐资源,遵循“内涵做深、外延做大、品牌做强”的理念,建成民族乐器产业园,打造音乐小镇,“中国民族乐器之乡”的称号实至名归。
他强调,本次活动中,1000多名古筝学子齐聚兰考,他们的演奏不仅传递着民族文化的火种,更展现了美育传承的力量。“焦桐杯”蕴含着焦桐精神的红色基因、泡桐音板的自然韵味,以及全国古筝爱好者对民族音乐的热爱。这场展演,不仅是美育成果的集中展示、产业实力的精彩亮相,更是兰考与中国音乐学院携手推动民族音乐扎根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他期望以“焦桐杯”为桥,让更多人听见兰考的声音,包括焦裕禄精神的回响、泡桐木材的清脆音色,以及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音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进一步打响“好乐器兰考造”的品牌,让民族音乐的根脉更坚韧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华章更璀璨,实现兰考经济与文化的协同繁荣发展。
8月16日、17日晚,第二届中国音乐学院美育(音乐)成果展演•交响音乐会在河南兰考成功举办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指挥系主任金野执棒河南交响乐团,携手青年演奏家任鑫悦、黄晓晴、杨晓领、蒋锦雯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音乐盛宴。
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、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任鑫悦带来的打击乐协奏曲《八音和鸣》中拉开序幕。作品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、打击乐演奏家王以东创作,该作品以中国传统“八音”为创作灵感,融合中西打击乐器,体现出多元音乐元素的和谐共融。她带来的另一首经典作品《龙腾虎跃》由作曲家李民雄创作,乐曲情绪炽热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,展示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独特魅力。
中国音乐学院优秀校友、青年竹笛演奏家蒋锦雯演奏的竹笛协奏曲《梦马记》由我校作曲系副教授、作曲家温展力创作,该乐曲将竹笛与乐队的和声织体交融互映,构筑出丰富的音乐层次、从而描绘出意境深远的传奇故事。她演奏的第二首作品为作曲家魏显忠创作的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,该作品通过欢快的节奏律动,描绘了丰收后农民喜送公粮的热闹场景。
中国音乐学院“拔尖人才培养计划”入选者、青年古筝演奏家杨晓领为观众呈现了两首经典的古筝协奏曲《云裳诉》与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。《云裳诉》由作曲家周煜国创作,是一首具有浓郁陕西风味的筝曲,将传统秦筝筝曲的古朴和现代筝曲的旋律性融为一体,浑然天成。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是古筝演奏家焦金海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陕西筝曲,具有浓郁的“信天游”风格。杨晓领的演奏旋律淳朴自然,节奏自由舒展,融合陕西地方音乐元素,如高亢的音调、悠长的拖腔等,生动展现陕北高原的地域风情。
中国音乐学院“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”入选者、青年二胡演奏家黄晓晴为音乐会画上完美的句号。由她演奏的二胡协奏曲《青春》是我校作曲方向博士研究生张晏宁创作,作品以极具张力的旋律线条勾勒出青春独有的悸动与迷茫,时而激昂奔放,时而婉转低回。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由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《第五二胡狂想曲》,乐曲采用内蒙古民歌风格为基调,热情地讴歌了祖国大地的壮丽景色,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赞美之情。
本场音乐会在河南交响乐团与多位青年民乐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,为当地观众奉献了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。同时,西洋管弦乐队与中国民族器乐的碰撞,更引领听众步入一场纵贯古今、横跨中西的深邃对话。
展演活动从8月16日至18日为期三天,设置了儿童组、少年组、青年组等多个组别,来自全国29个省、直辖市的1000余名古筝才俊齐聚兰考,以琴会友,一展新时代青少年的艺术风采与精神风貌。此次展演使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高度融合,让美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更是价值观的传递,激发青少年主动探索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兴趣,用艺术语言诠释“亲民爱民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内核。以美育为桥梁,让精神“活起来”,构建一个“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播”的精神传承场景,唤醒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敬畏,使焦裕禄精神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文化基因。
展现美育成果。古筝专场展演作为活动的核心环节,分多个组别有序开展。从经典古曲到现代新作,选手们以精湛技艺诠释对音乐的理解,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国家美育工作在青少年群体中取得的丰硕成果。
助力技艺提升。为进一步提升参与者专业水平,活动特别安排专家公益课堂。通过公益课堂,将专业音乐知识普及给更多爱好者,正是推动美育普及、提升全民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。
传承红色精神。兰考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,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。一个人,一棵树,一种精神,一个产业,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干群种下的泡桐树,如今已成为兰考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。此次活动让参赛青少年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,受到深刻精神洗礼。将焦裕禄精神与美育相结合,不仅丰富了美育内涵,更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,坚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信念。
今天我站在中国音乐学院美育展演的舞台上,指尖轻抚琴弦,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,心如潮水般起伏。聚光灯下,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日夜苦练的汗水与热爱,评委的目光让我既紧张又振奋。曲终时,内心满是感动与成长。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技艺的磨砺,更是对音乐灵魂的追寻。感恩舞台,让我在筝音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以乐为媒,传承精神,赋能美育。中国音乐学院第二届美育(音乐)成果展演“焦桐杯”古筝专场系列活动完美落幕。此次活动不仅为全国的古筝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、锤炼技艺、艺术交流的舞台,为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播,为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;更是一次精神传承,将美育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相结合,让广大参与者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,汲取精神力量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。
中国音乐学院将深耕不辍,持续举办高品质美育活动,—并推动活动常态化、项目化、品牌化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、国家美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及地方文化建设的繁荣注入新动能。
注:此文属于中国日报网登载的商业信息,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,仅供参考。